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泉州府文庙里800多年前的碑石 讲述泉州庙学变迁!

泉州府文庙里800多年前的碑石 讲述泉州庙学变迁

时间:2025-10-12 10:49:39 来源:樗栎庸材网 作者:焦点 阅读:156次

泉州府文庙《泉州教育史话》专题展示馆里,泉州前的泉州有一方碑刻记载宋代泉州庙学变迁,府文见证了南外宗正司司署正式移置泉州后,庙里庙学泉州庙学的多年地位随着皇室宗亲子弟的入驻而“水涨船高”,反映了泉州文庙及学宫成为宋元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过程中的碑石变迁作用和意义。

泉州府文庙里800多年前的讲述碑石 讲述泉州庙学变迁

宋《泉州重建州学记》石碑拓片(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供图)

记载庙学变迁 文庙曾有200多方碑记

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负责人何振良介绍,所谓泉州州学,泉州前的泉州亦是府文指泉州府文庙庙学,即依孔庙而建学。庙里庙学自唐以后的多年封建社会,包括福建在内的碑石变迁各区域都有一定规模的官学,府有府学,讲述州有州学,泉州前的泉州县有县学。府文官学往往是庙里庙学与孔庙结合在一起的,各个地方设立孔庙的同时,大都在孔庙内或周边地区设置一定规模的教育机构,形成独特的庙学合一体制,泉州也不例外。

“泉州庙学由来已久,自宋朝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每一次的庙学变迁,都有立碑刻以记其事,流传下来了的历代石刻碑记多达200多方。”何振良说,然而随着岁月变迁,许多碑记原刻已毁佚,《泉州重建州学记》碑刻是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块碑石。

这方《泉州重建州学记》,原置于泉州州学(即今府文庙),新中国成立后一度移徙泉州大开元寺准提禅寺内,为泉州市文管会收藏保管。20世纪90年代,泉州博物馆(筹)布置古代教育史展览,复回归府文庙。

据测量,《泉州重建州学记》碑石为黑页岩质地,拱顶,其现状长180厘米、宽93厘米、厚12厘米。石碑下部破损,左侧有缺,碑面尚完好,碑刻文字绝大部分笔迹清晰。碑记篆额分3行书写,碑刻正文分28行,字体正书,端庄秀丽。

南外宗正司入泉 促进庙学的发展

何振良介绍,该碑约刻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戊年三月,碑文为张读撰、李邴书,赵奇题额。碑文作者张读,宋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历任泉州通判、兴化知军事,他擅长文辞,闽中碑碣很多出自他之手;碑文字书者李邴,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曾任兵部侍郎、后拜尚书右丞、资政殿大学士,绍兴十六年卒于泉州;题额者赵奇,史料没有过多记载,只知道其官职为“左朝请郎提举福建路茶事常平等事兼市舶”。

碑文讲述了泉州州学的修建始末。据记载,绍兴六年(1136年),新太守刘子羽出知泉州后,前往州学探视,看到学宫建筑摇摇欲坠,他当场放话:“学校不修,太守之责!”几经筹划实施,终于在旧址上按左学右庙建制,增高旧基二尺余,扩大规制,使学宇完备。

何振良认为,庙学体制是古代重要的教育体制,宋绍兴三年(1133年),南外宗正司司署正式移置泉州,从此,南外宗正司成为管辖泉州、漳州赵宋宗室的衙门。“南外宗正司的迁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庙学的发展,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入庙学学习成为时尚,成为入衙做官的阶梯,南外宗正司的‘宗学’不可能不考虑这种情况,由此泉州庙学的地位也随着皇室宗亲子弟的入驻而水涨船高,这不仅维护了南宋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同时对于泉州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泉州晚报记者 张素萍 通讯员 何振良)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 大鱼来了!CBA内线大杀器或被多队疯抢,广东队成最大潜在下家?
  • 前10月泉州外贸进出口 同比增长四成
  • 七部门:严控新增炼油产能 合理确定乙烯、对二甲苯新增产能规模和投放节奏
  •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抓住机遇 结束加沙冲突
  • 黑马葫芦岛队的战术智慧
  • 普京称某国准备进行核试验
  • ​招商瞄准三大方向 泉州开展产业链招商推介
  • 乌克兰对尼加拉瓜宣布:断交
推荐内容
  • 全运会冠军泉州选手李发彬将出战全国举重锦标赛
  • 泉州各级各部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泉州市“十四五”保障和改善公共服务专项规划出炉
  • 泉州市海洋渔业保险将增设市级财政补贴
  • 10月19日,南通无锡对战半决赛!
  • 泉州市直宣传系统启动六中全会精神“先”讲行动